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博物馆首页 / 博物馆概况 / 最新动态 / 学术研究 / 珍品赏析 / 展览活动 / 收藏理论 / 收藏知识 / 收藏视频 / 联系我们

        艺海流金

            (1/2)

            (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1906年建成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坐落在哈尔滨市中心的黑龙江省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黑龙江省最早的文物事业机构,1923年创立,最初称“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此后几经更名,直到1954年始称黑龙江省博物馆,1962年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黑龙江省博物馆是一所致力于收藏、研究、展览功能的省级综合类公益性博物馆。现有馆藏历史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10万余件。并有《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自然陈列》、《邓散木艺术陈列》《凝固的乐章——中国古典建筑传统木工具掠影》长期对外展出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举办各类陈列展览创造了条件。近年,推出的历史、自然、艺术品方面的专题展览,在日本、加拿大、台湾及全国各地先后举办多次巡回展,深受国内外观众欢迎。
           
              是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当代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邓散木先生的部分作品及遗物。邓散木先生,1898年生于上海,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擅书法篆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笔力精道颇具深功,中年以后,作品笔力雄浑,浑着遒劲,晚年以篆书突出,可谓融合大、小篆、甲骨文、竹木简,形成个人草篆风格。其书法被誉为“江南祭酒”,篆刻有“北齐(白)南邓”之称。
           
              邓散木的篆刻之所以根深底厚,风格独特,在于他深刻领悟古玺封泥、秦权汉印及明、清两朝诸大家篆刻作品的艺术精髓。他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30年代即以篆刻而扬名艺坛。自古以来印章就是及文字、图案、装饰于一体的艺术。在发挥印章图案化、装饰化方面,邓散木可谓推陈出新、独具面貌。他的图案化印作,悦目胜于赏心,趣味胜于境界,给人与闲暇、怡静的感觉。邓散木先生不但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抗战时期举办展览义卖,支持抗战。解放后,他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祖国贡献力量。一九五五年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之聘,从事文字改革及书法、篆刻艺术的普及工作。邓散木先生治学严谨,著述丰富。晚年在政治上蒙受冤屈,且病魔缠身,他仍笔耕不辍,致力于编写字帖及书法篆刻理论专著和通俗普及读物。为祖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地作出贡献。
               一九六三年十月邓散木先生因患癌症在北大医院病逝。他的遗作和收藏由他的夫人张建权和在新华社任记者的女儿邓国治保管和整理。1983年邓散木先生女儿不幸离开人世。同年,在全国政协一届六次会议中,张建权提出要把邓散木先生的遗作和收藏捐献给国家。和张建权在同一会议小组的时任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当即表示,黑龙江省愿意接收邓散木先生的遗作和收藏,并在哈尔滨为先生建立永久性纪念馆。 1983年11月,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了捐赠仪式,张建全女士将邓散木先生的遗作和收藏悉数捐赠给黑龙江省,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经过了3年整理筹备,1986年9月6日,邓散木艺术陈列馆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落成。在此,全国著名书画家50余人向邓散木陈列馆表示祝贺,并惠赠墨宝。陈雷省长为邓散木艺术陈列馆题词“南邓北来新居处,金石书卷耀龙江”,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邓散木艺术陈列馆题写了馆名。
           
             这是我国第一个书法篆刻家艺术陈列馆。自1986年开馆以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对《邓散木艺术陈列》进行了3次更新充实,并整理出版了十余部邓散木先生书法篆刻著作与字帖、印谱。
               邓散木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书法作品,行草书融二王、张旭、怀素之长于一炉,再加入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的笔意流利豪迈、自然奔放。篆书从《峄山碑》入手,参以甲骨钟鼎款识浑厚流利,神完气足隶书初学伊秉绶,进而遍临汉碑,纵横奔放,气雄力厚。中期的书法作品已经完全以个人的面貌、独特的艺术风格出现。所作正、草、隶、篆各体皆精,擘窠、蝇头小大小由之。大如丈四狂草长联,八尺中堂隶书等,无不笔酣墨饱,力透低背,小至蝇头细凯字字工整典雅,一笔不苟。亦间作墨竹,石荷,往往透露金石韵味,意趣盎然。篆刻以汉官印为本,兼采封泥、古玺遍摹浙皖各派,集各家之长,形成自己大气磅礴、雄浑朴厚的风格。晚期的书法,在融汇了各家书体的特点并升华到新的高度。篆带有甲骨、金文和竹简的韵味,隶书参以篆书笔意,行书吸引了篆书的凝练;草书看上去似乎狂放而不经意,细一揣摹又笔笔精到,一气贯通。晚年所作“草篆”“草隶”独辟蹊径,风格高古。
           邓散木先生篆刻作品主要包括:自用印、名章、闲章、斋馆章等各种形制的印章,他所著述的《篆刻学》一书,以丰富的实例启发后学者。邓散木先生所创作的印章材质各有不同,对石、玉、水晶、玛瑙、翡翠、象牙、金属等材质篆刻均能得心应手,古茂天然。尤其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为题材所创作的二十六方印章,以多体文字入印,边款变化多样,笔意挺拔、古拙,刀法凌厉、气势辉宏,充分再现了邓散木先生独特的创作风格。《一足印稿》是邓散木先生五十岁以后的代表作,在这里,充分体现了他在篆刻创作中所作的种种探索。大者雄浑、小者精致,即朴质险劲、又新意迭出,风格老辣古拙,一股奇倔之气透出印面。尤其,邓散木先生生因病后,手腕不便,许多作品都是用左手凿成。以简化字入印,是邓散木晚年之创新之举。
           
              邓散木先生从青年时代便创作诗歌,他诗才敏捷,出口吟之。他将作诗凌于书法、篆刻之上,称为三长之最,创作诗词500余首。这些诗稿充分反映了邓散木先生的思想、艺术追求和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邓散木诗稿》于己于1983年12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邓散木先生知识渊博,著述甚丰。著有《许氏说文解字建首五百四十部》《邓散木石鼓批注》、《荀子今译》、《正篆篇》、《书谱序译注》、《篆刻学》、〈汉字形体写〉等论著五十余部;他的印谱和字帖有:《三长两短斋印谱》、《厕简楼编年印谱》、《粪翁印谱》、《高士传印谱》、《毛主席沁园春词印谱》、《一足印谱》、《散木书陶诗》、《五体正气歌》、《散木书三都赋》、《初级小学课本》、《怎样临贴》、《四体简化字谱》、《钢笔字写法》、《拼音识字课本》、《绘图注音小字典》、《简化汉字文楷字帖》等几十部。他的著述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邓散木先生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才华,在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和理论著述能取得的如此的伟大成就。是与他对艺术的独创精神,知难而进的毅力,精益求精的态度,始终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象这件磨墨机就是邓散木先生三十年代自己设计的,通过手摇带动墨块旋转研磨墨汁,磨墨简便省力。邓散木每晨起磨墨一大墨海,书写之勤于此可见。
           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邓散木艺术品居全国之首。这些不同时期的书法、绘画、篆刻、印谱等作品,为举办《邓散木艺术展》提供了丰富的展品资源。近10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青岛等地先后多次举办了《邓散木艺术》巡回展览,深受当地观众欢迎,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为促进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具被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平头鸭嘴龙化石标本,出土于黑龙江省嘉荫龙骨山,距今约6500万年。1978年3月初,有专家在嘉荫太平林场附近的黑龙江边发现了一些骨头,经鉴定,认定为恐龙化石。此后,黑龙江省博物馆组成专家发掘队,经过两年的野外发掘,在嘉荫龙骨山地区发掘面积550平方米,挖掘出1400多件化石,其中大部分为鸭嘴龙类,还有霸王龙、似鸟龙等化石。黑龙江省博物馆将这些化石组装了两具鸭嘴龙骨架,其中一具真骨含量近90%,可惜1994年在吉林巡展时毁于火灾。另一具较小一些的就是正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的平头鸭嘴龙。全长9.32米、高4.18米、含真骨80%以上。
                鸭嘴龙,生活在7000万年前中生代晚白垩纪地质年代,是鸟脚类恐龙最进步的一大类。在亚洲及北美洲等地鸭嘴龙化石到处都有发现,它是最晚灭绝的恐龙种类之一。鸭嘴龙的嘴巴扁阔和鸭子的嘴十分相似,所以被称为鸭嘴龙。它以植物为食,为素食动物。鸭嘴龙牙齿很多,在它嘴里最多长有2000多颗牙齿,当一排牙齿磨损完了紧接着会有另一排牙齿又长了出来。鸭嘴龙的前肢非常短小,后肢粗大。当它行走时前肢离地成半直立姿势,主要靠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在它的脚上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鸭嘴龙的身体非常的庞大、笨重,走起路来经常失去重心,站立不稳,所以要常常借助后面那条粗大的尾巴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它的尾巴有着特殊的功能,在陆地上行走时可以当做方向盘掌握方向,在水中游泳时可以当成舵。鸭嘴龙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是平头鸭嘴龙,另一类是头上有各种形状的棘或棒型突起,鼻骨或额骨变化较多的栉龙类,如拟栉龙。黑龙江嘉荫出土的鸭嘴龙属于前一类。
           
              黑龙江嘉荫龙骨山是一座矗立江畔的高高山崖,山崖下面就是滚滚流过的黑龙江。在这里已发现晚白垩纪地层,并有恐龙、叶肢介、鱼、植物和其它爬行动物化石,其中恐龙化石极为丰富,从这里出土并组装成完整的鸭嘴龙化石骨架将近20具。目前,龙骨山已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由此可见,6500万年以前,黑龙江嘉荫龙骨山是恐龙的乐园。当时,这里气候属于亚热带,是一个水草丰美、湖光山色的地方。这里有湖泊、森林、湖泽、草地,气候温暖,生长着大量远古植物。森林是霸王龙和小型食肉龙的领地,充满着血腥和弱肉强食。而湖边的草地则是一片平静和祥和,平头鸭嘴龙就生活在这里。那么,在地球上称霸一亿三千万年之久的霸主——恐龙是如何退出地球生命的舞台哪?这些鸭嘴龙是如何一起完整地被埋在黑龙江嘉荫龙骨山的哪?经过专家科学推测,使我们知道,就在白垩纪末期,发生了全球范围内生物大灭绝,突然山洪爆发,大量的泥石流掩埋了恐龙王国。这场突如袭来灾难,也避免了动物的吞噬、细菌的分解,在皮肉腐烂之后,骨骼完好地保存下来。此后,又在水流的作用下,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了化石。鸭嘴龙是中国最早出土的恐龙种类。
               嘉荫龙骨山埋藏的恐龙化石虽然非常丰富,但是能真正组合成一条完整的鸭嘴龙化石骨架标本十分困难。当年黑龙江省博物馆组装了两具鸭嘴龙化石骨架标本后,还剩下许多化石,其中鸭嘴龙的胫骨就有十四根,每一根胫骨就能代表一条恐龙,但是,大小完全相同而左右又能匹配的只有两对。
           

             组装恐龙骨架需要具备一定条件。首先是头骨和牙齿,这是鉴定种属的重要标志,但头骨由于骨壁较薄,保存下来的概率小。再有,就是肠骨、坐骨和耻骨,远古的动物没有完整的骨盆,而这三种骨头闭合之后就形成恐龙的“骨盆”。恐龙的“骨盆”就是鉴定它属于哪一类的关键标志。组装一具鸭嘴龙化石骨架需要真骨含量在50%以上,象黑龙江省博物馆这具鸭嘴龙,真骨含量达到了80%,应该算是极品。黑龙江省博物馆鸭嘴龙化石骨架及馆藏部分古生物化石标本,曾赴日本、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已先后举办多次巡回展览,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为促进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扩大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期,黑龙江省博物馆依照这具馆藏鸭嘴龙化石骨架标本,采用玻璃钢材质成功地复制了一具鸭嘴龙化石骨架标本,并经过展览验证,完全可以替代真骨恐龙参加展览。
           这件复制品鸭嘴龙化石骨架标本是我馆首创研发项目。在制作方面,废弃了以往采用的石膏捏塑方式,改用硅胶模具翻制树脂模型,并经过修复原件、制模、灌浆、打磨、修复、粘接、着色等多道工序,在工艺、技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荐椎取材于1995年吉林市博物馆毁于大火中的那条鸭嘴龙化石骨架标本,这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鸭嘴龙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荐椎。在造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站立姿态,按比例相应放大了原件的尾椎,使复制品的长度超出了原件将近1米(原件长9.32米)。展现出鸭嘴龙回眸、摆尾、迈步的瞬间,真实生动地再现鸭嘴龙的原始生存状态。在材质方面,采用的是玻璃钢材质的构架,非常坚固耐用。尤其,在举办巡展中,搬运、组装、拆卸极为方便。
           

             这是为纪念“5.1 8国际博物馆日”,黑龙江省博物馆复制品鸭嘴龙化石骨架标本,在运往索菲亚教堂广场参加展览时的场景。黑龙江省博物馆这一展览活动,赢得了各大新闻媒体关注,北京晚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等重要报刊均在重要栏目报到了这一信息,并为社会群众参观博物馆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新动态
      ·黑龙江省博物馆第二届手工花灯评选颁奖仪式
      ·春节前夕省博慰问老虎团部队官兵再叙军民鱼水情
      ·“咱们的博物馆”寒假特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
      ·省博物馆新增一批恒温恒湿藏品柜
      ·黑龙江省博物馆2011年度十件大事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11年度巡回展在省博物馆隆重开幕
      ·省博物馆举行黑龙江省博物馆联谊会
      ·省博物馆配备新型专业防护面具
      ·《齐白石 潘天寿 岭南三杰书画艺术特展》在山东博物馆拉开帷幕
      ·“黑龙江省•博物馆讲解员培训中心”揭牌仪式
      珍品赏析
      梅花鹿生境
      东北虎生境
      湿地景观局部
      大马哈鱼洄游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64号
      Processed in 0.619(s)   20 queries